我院袁建忠获德城区五一劳动奖章

发布时间:2015-04-30 PM03:12:00       来源:

近日,我院副院长袁建忠被德城区总工会授予德城区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他在临床一线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医院临床发展和技术提高所做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袁建忠从医30余年,作为心血管内科的专家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来,他不断学习、不停实践、虚心请教,不断磨练自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和大家一起,打造了一只精干高效的市立医院心血管学科团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牢牢把握住自己,克己为公,以群众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党的宗旨为最高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

一、两赴阜外医院,技术精益求精。

1995年,他来到到国家最大的心脏病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他用了半年的周末时间,泡在图书馆,翻译了四十多篇外文文献,完成一篇“硝酸甘油对急性心梗Rt-PA溶栓作用的影响”的医学综述。他瞄准了起搏器的安装和食道调搏技术,这并不允许进修大夫亲自操作的工作,他通过悉心观察,虚心请教,也掌握了这项技术。他返回医院时,最重的行李是包括九本学习笔记在内的整整三纸箱书籍。

2002年,他再一次赴北京阜外医院学习冠心病介入技术。各种导丝、导管、球囊、支架,一切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让你再去掌握这项技术,得需要下多大功夫?磨练意志、磨练技术的考验又开始了。几乎每天,是他最早到导管室,而又最后一个离开,20多斤重的铅衣一穿就是一天。开始一段时间,身体不能适应,每到晚上累得连话都不愿说一句,甚至怀疑是否接受了过量的X线照射所致。大约半月之后,这种情况才逐渐适应,变得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了。

二、加快学科发展,建立介入中心和重症医学科。

2003年前的市立医院,心血管介入技术一片空白。C形臂,作为市立医院当时最昂贵的设备,围绕它建立导管室,有多少事情需要完成啊!当时“非典”和建立介入中心的两副重担压在肩上,几个月下来练就了一特殊的本事——每回到家,头一挨枕头就是一觉,特别香甜。有时太疲劳了,衣服也不脱就睡着了。这对于原来睡眠一向困难的他也是一种幸福。6月份“抗非”胜利,7月份介入医学中心组建完成。这之后的一段时间,经常下班后他一人坐在自己的导管室里,静静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宽敞明亮的环境、崭新的设备,心情是那么充实、自豪。9月开展了医院首例冠心病介入PTCA和支架置入技术,使心内科技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10月开展了医院首例急性心梗的PCI成功。20045月第一例房间隔封堵术在介入中心成功实施,相继开展了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2006612月完成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锁骨下动脉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外周血管介入。201212月 山东省卫生厅首次组织的全省介入医疗的质评,我院介入中心的冠脉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和先心病介入技术全面通过。2012年 我院心内科被评为市级重点学科。

20086月 建立我院重症医学科,为我市同级医院首例,于2014年扩建完成,其标准之高、实用性之强、设施之先进,获得广泛赞誉,甚至吸引了省级医院专家专程前来参观,加之配备了技术力量强大的医护队伍,同年获市级临床重点学科称号。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感悟人生真谛

至今他还记得那个叫李建的小伙子。那是199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个面如土色的病人被一群人急匆匆的送来急诊科,呼吸心跳已经停止,一算时间已经过了15分钟了。一系列抢救措施已经开始。他拿起除颤器,360焦耳的能量,一下将室颤的心脏击醒。“有心跳了!有心跳了!”大家欢呼雀跃。几分钟后,血压测到了,自主呼吸开始了,两小时后,神志开始恢复。一个月后出院时,患者父母眼泪扑簌簌往下掉,硬是让李建给他们磕头致谢。

他永远忘不了1999年那位有机磷中毒的病人,一口DDV夺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本来前期治疗效,家人和医务人员都很高兴。谁知,一夜间风云突变,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他的幼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撞击着他的心脏。作为急救中心主任的他,陷入了深思—— 这次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于是组织了全院相关人员参加的病例讨论会。这次会上,激烈的争论、亢奋的发言,历历在目。老院长们的丰富经验,中年专家的大量数据,青年医生的尖锐提问,将问题一一解决了。找出了该病例的致命元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他们制定了一套针对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中间综合征、有机磷二次吸收等几个重要致命环节的预防、治疗的抢救措施。加强激素的应用、保留胃管持续洗胃、呼吸功能的监测与控制、解磷定用法的调整,成了他们治疗该病的法宝。直到两年后他离开急救中心,创造了35例有机磷中毒全部康复的奇迹。

四、“特殊”时刻,勇挑重担,出色完成各项卫生应急任务

    他体会,在医院工作,总有那么多特殊时刻。“非典”、“甲流”、“创卫”、“手足口”,近几年有数不清的特殊时刻考验着他。作为一名医生,又作为一名医院领导,必须身先士卒冲在前线,精心组织保证落实。

20034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接到上级指示,命令他带领部分医务人员赴104国道二屯段执行“非典”的道路检查。仅仅一个小时,十几人的队伍组织完毕,直奔前线,每个人都要测体温,每辆车都要消毒,工作量之大、危险程度之高,可想而知。那时,他们还没有正规防护服,有的仅仅是普通的隔离衣、帽子、口罩。记得当第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巴驶过来的时候,他第一个上车。走进空气污浊的车厢,逐一询问、逐一测体温,还要宣传“非典”知识。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不避风险,勇敢果断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非典”结束了,他们胜利了,大家欢欣鼓舞。他是全院唯独从“抗非”第一天一直值班到最后一天的人。

五、提高技术,远赴德国,负重求索

20119月,在各级领导支持下,他有幸被选全国第37批“优秀中青年医师赴德学习培训”项目成员,远赴德国珀塔尔心脏中心(Herzzentrum Wuppertal进修心血管介入技术。该心脏中心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具备顶尖的心脏诊疗技术,年心脏手术1400例左右,心血管介入手术7000例左右。国外的学习机会难得,像蜜蜂、像春蚕一样勤奋,还要用睿智去、抽象去提炼。这无疑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闪光点。回国后,有两大问题时时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一是如何更好地让人独立思维、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二是如何更好地把这种独立、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团队的财富?可能这两个问号是他最大的收获吧。

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十分幸运,能够从事这一伟大的职业;十分幸运,这一职业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他深深热爱他的职业、他的岗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院获德城区优秀学习型单位荣誉称号
下一篇:浓厚学术交流氛围  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