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吕颖: 潜心营养治疗 守护患者安康
“多亏了你们,现在我已经能正常进食了!”4月3日,62岁的吴先生来到德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向科室主任吕颖道谢。两个月前,他曾因胃部肿瘤切除了大部分胃,患上了残胃胃瘫综合征、低钠血症,身体条件不支持进一步治疗。吕颖了解情况后,为其设计了营养治疗方案,很快,吴先生情况好转,转入了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当天,吴先生得知自己可以正常进食后,第一时间来找吕颖,再三表示感谢。“肌肉的生长、免疫系统的恢复,都离不开营养的支持,可以说,营养是患者康复的基石。”吕颖介绍。
吕颖1993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之后便一直从事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30年来,她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思患者所思,急患者所急。为保障患者机体恢复,她专注研究肠外肠内营养,并尽自己所能大力推广营养学观念。2021年、2022年,吕颖先后牵头创立了德州市营养协会肠内与肠外营养专业委员会、德州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均担任首届主委。
建章立制 搭建医患“连心桥
1993年进入德州市立医院后,吕颖便在急诊科工作。在急诊科的15年中,她接触了大量危重患者,积累了宝贵的急诊救治经验。她意识到,抢救成功仅仅是治疗的开始,后续治疗和疗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预后情况。
2008年,在医院的支持下,吕颖开始着手建立重症医学科。彼时,由于缺少相互理解,医患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而负责危重患者治疗的重症医学科往往是此类事件的多发区,这一度让吕颖十分头痛。
2009年,11个月大的患者红红(化名)因患麻疹病毒肺炎进入重症医学科,当时高烧不止、呼吸困难,医生立刻为其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稳定体征。由于担忧孩子,治疗初期红红父母的情绪十分不稳定,经常质问医护人员为何不给用特效药。吕颖只能一次次向他们解释,麻疹病毒肺炎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营养支持和积极防治并发症。
两个月后,红红终于顺利出院。这段时间看到医护人员的努力,红红父母一再向医护人员道歉。通过这件事,吕颖意识到医患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于对病症的认知差异与缺乏沟通。吕颖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病症的了解,做到患者所问均能答,增加与患者家属面对面环节,向他们介绍患者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增加医患有效沟通,让医患“互相为难”变“互相成全”。
此后,科室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营养治疗 筑牢患者康复基石
“咱们回家吧,我不想客死他乡。”2012年9月,患有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的荣女士辗转多家省级医院后,不仅没有治好病痛,反而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身心俱疲。丈夫虽心有不甘,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
同年10月,荣女士来到了德州市立医院,此时她除了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外,还患有气管食管瘘、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且已经骨瘦如柴,情况十分危急。考虑到患者患有气管食管瘘,无法独立进食,且进食量过大会导致食物反流,吕颖在胃镜配合下,将胃空肠管送入患者体内,以每小时20毫升的量为患者泵入肠内营养液,并同步进行各项治疗。两个月后,荣女士机体能力明显恢复,呼吸机脱机,肾功能也逐渐正常,脸部也充盈了起来,身体条件已允许转入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
这件事后,吕颖对营养治疗更加重视,“重症医学科有三大基石学科,分别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和营养治疗,然而,营养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们忽视了。”吕颖介绍,2008年以前,全国范围内还是以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注射作为营养输入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医学发展,人们发现肠道长期不使用会导致肠黏膜剥脱萎缩、肠内致病细菌繁殖,对患者造成伤害,因此,肠内营养开始越来越受重视。
2013年起,吕颖开始密切关注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多次前往省级医院参观学习。她曾在一个周末奔波于两个省参加学术会议,回到德州时已是周一凌晨,仍坚持正常上班。
健康科普 托起市民“大健康”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营养治疗相关规范、指南越来越多,介入治疗时机、营养物质选择、营养摄入途径越来越细化,吕颖也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营养治疗不应该被困在重症医学科,而是应该走进普通学科。”吕颖介绍,目前德州市立医院已全面推行健康筛查和营养评估,让患者住院第一天便享受最适合的营养治疗。在多学科会诊时,她会着重强调营养治疗的作用,力求让营养走进每个学科。
除此之外,吕颖还依托全民营养周等节点,开展义诊宣传,发放国家膳食营养指南,让市民了解新的“膳食宝塔”,并向群众宣传低钠少盐,控糖减脂,托起群众“大健康”。
“我们将始终以病人康复为第一要义,以宣教活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以营养治疗筑牢患者康复基石。”吕颖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院在德城区第九届读书朗诵大赛中获一等奖
下一篇:我院医师李芸兰获全省首届老年医学能力与应急处置竞赛三等奖